断绝一切联系的人的心理学研究——以及这如何影响他们的伴侣
"就像他死了一样,但比死亡更让人痛苦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他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你家门口。"
Lynn谈起前男友(暂且称他为Aidan)时,这样形容那种感受。他们相恋七年,在加州有个共同的家,和Lynn带来的两个孩子与几只狗一起生活。当时两人正计划组建更大的家庭:预约医生、物色卵子捐赠者、接触代孕机构。但Aidan从一次夏威夷旅行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他最后一次对Lynn说的话是"晚安,我爱你",之后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了。
这种突然断绝一切联系的行为,在社交媒体时代被称为"幽灵化"。研究显示,50%到80%的人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它不仅发生在泛泛之交或网恋对象之间,更令人心痛的是,就连相恋多年的伴侣、朝夕相处的同事、至亲血脉,甚至是挚友之间也会发生。有些心理治疗师也会对相处数月的患者不告而别。
Lynn的故事虽然令人震惊,但并非个例。2024年,纽约大学的研究生Yejin Park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行为学专家Nadav Klein对200位美国成年人进行研究后发现,"幽灵化"往往发生在已经维系了平均五年之久的关系中。
作为马里兰圣玛丽学院的副教授,Gili Freedman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幽灵化"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她发现,选择消失的人往往怀着各种不同的动机。有些原因看似显而易见,比如对伴侣失去兴趣、遇到新欢、或是意识到两人并不合适——这些理由在各种分手方式中都很常见,并不是"幽灵化"独有的。
在某些情况下,选择不告而别也情有可原,比如当一段深层关系中出现了人身安全威胁时。这类担忧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表明彻底切断联系有时确实是恰当的"出路"。Freedman教授指出,有些人选择消失是出于无奈——一种"最后的手段", 因为他们想不出其他方式来结束这段关系。
但"幽灵化"有时也源于对如何结束一段关系的困惑和不确定。问题在于,我们确实缺乏一个合适的"分手剧本"。"你可能能想到一些话,"Freedman解释说,"但你永远说不出口。'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或者'让我们做朋友吧'——这些都是套路,但因为太过陈词滥调而无法使用。"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幽灵化"显然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引发愤怒、悲伤、沮丧、内疚、困惑和伤痛。它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依恋方式——也就是我们在关系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Freedman和她的同事发现,焦虑型依恋的人更容易表示自己曾被"幽灵化"。当伴侣或朋友不给任何解释就离开时,我们可能会在未来难以信任他人。
这正是阿拉巴马大学副教授Leah LeFebvre在她的研究中发现的。作为"幽灵化"现象的专家,她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邀请358名美国人描述被"幽灵化"对他们的影响。约18%的人表示,他们在沟通和建立信任方面变得更加谨慎,15%的人对约会产生了悲观态度。多达5%的人表示他们暂停了约会——有些人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打算恢复。
研究表明,"幽灵化"可能会带来深层次的影响,降低自尊心,减少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归属感,加重抑郁倾向,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自我伤害行为。"我真的陷入了抑郁,"Lynn回忆说,"我甚至想过'我是否还要继续活下去?'"
不过,这些负面情绪似乎会随着时间逐渐好转,有时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LeFebvre2020年的研究中,少数参与者(4%到7%)表示,经历"幽灵化"让他们更注意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也更清楚自己在寻找伴侣时想要什么。还有人表示,被"幽灵化"是他们走向另一段更幸福关系的转折点。
同样,在2022年的一项研究中,Freedman和她的同事对80位经历过"幽灵化"的人进行了调查,以了解这些经历对他们的影响。回顾被"幽灵化"的经历时,人们表示最初确实感到孤独、愤怒、悲伤和受伤。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负面情绪似乎逐渐淡化,他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情绪反应也减弱了。
不过,这些负面情绪会持续多久,目前科学界仍莫衷一是。在Freedman2022年的研究中,被"幽灵化"的时间长短似乎并不影响人们对这段经历的负面感受。但其他研究表明,"幽灵化"可能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损害自尊心,削弱控制感和归属感。根据Park 和Klein的最新研究,选择消失的人可能认为,不给出解释反而是在帮对方。"对于'幽灵化'的体验,双方存在巨大差异,"Park 说。选择消失的人"可能这样做是因为在乎对方"。
这一发现来自对2000多名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的三项初步测试和八项实验。Park和Klein发现,人们选择"幽灵化"的原因往往是不想伤害对方的感受,比如不想让对方感到被拒绝。有些参与者甚至愿意放弃金钱奖励,也不愿对一个几乎不认识的人实施"幽灵化",这表明对他人感受的关心在"幽灵化"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很少有人会把这种不告而别的拒绝理解为一种关心。相反,LeFebvre发现,被"幽灵化"的人往往会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太难相处、太需要关注,或是存在某种缺陷。她解释说,"幽灵化"让我们无法清楚地了解关系破裂的原因。面对这个认知上的巨大空白,有些人最终会用自己的不安全感来填补。
但所有专家都一致认为,即使没有得到我们渴望的解释,我们依然可以继续前进。与其把"幽灵化"理解为不尊重或恶意的行为,我们可以选择用更宽容的眼光来看待它。"我可以主动选择这样理解:'他们可能是真的尊重我,想要保护我不受这些信息的伤害,'"Park建议道。
这种观念的转变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如何体验"幽灵化"并在被拒绝后重新振作。
"根据具体情况和关系的深度,得不到一个交代确实可能让人崩溃,"专门研究人际关系问题的注册临床咨询师Nazanin Moghadami说。但除了常见的情绪调节方法——运动、培养感恩之心、帮助他人、结识新朋友——LeFebvre认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并接受:被"幽灵化"是社交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风险之一。"可能每个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经历'幽灵化',"她说,"或许也有人认为被你'幽灵化'了。"
一年过去了,Lynn说她仍然因为Aidan的突然消失而感到痛苦。但尽管她知道有些问题永远不会得到答案,她也开始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段经历——把它视为Aidan的缺陷,而不是自己的问题。"我的自尊心——显然我还在努力重建——但已经开始恢复了,"她说,"我在为自己找到答案。"
当然,改变我们对"幽灵化"的看法——把它视为一种常见的、非故意的、甚至可能是出于关心的行为——永远无法给我们想要的答案。但这种小小的心态转变,或许能帮助我们不再把"幽灵"当作不受欢迎的幽魂,而是看作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提醒我们曾经如何让自己变得脆弱,如何勇敢尝试,如何向着建立联结的可能性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