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20年的经历来看,我本以为已经听过学生为获得更好成绩而提出的各种理由。但最近,在一个作业量较轻的、为期一周的课程结束时,多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抱怨:“我的成绩没有体现出我在这门课程上付出的努力。”
优秀的成绩是对卓越表现的认可,而非对坚韧不拔的奖励。在过去,学生都明白光是努力是不够的,要想得A就必须交出出色的作业。然而如今,许多学生期望根据他们付出努力的多少而非知识掌握的质量来获得奖励。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认为"努力程度"应该作为评分的一个因素,三分之一的学生觉得,只要(大多数时候)到课就应该至少得到B的成绩。
这并不是Gen Z的错。这其实源于人们对一个广受欢迎的教育理论的误解。
一代人之前,心理学家Carol Dweck发表了开创性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改变了许多家长和教师与孩子交谈的方式。她发现,仅仅赞扬孩子的能力反而会削弱他们的韧性,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更容易灰心或放弃。他们形成了后来被称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认知:认为成功取决于天赋,而他们没有这样的禀赋。要让孩子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坚持和学习,他们需要相信技能是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的。而培养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最佳方式,就是将赞扬的重点从智力转向努力。
这种褒扬坚持不懈的理念很快通过病毒式传播的文章、畅销书和广受欢迎的TED演讲传播开来。它与新教的职业道德产生共鸣,也强化了美国梦——只要努力工作,任何人都能获得成功的理念。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奖励努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也能强化学习。这一点在当今这个往往偏爱天才而非奋斗者的世界中尤为重要,对那些不是出生在优渥环境或没有优异成绩记录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这也远比另一种矫正方式要好:参与奖文化,仅仅因为孩子们参与就给予表扬)。
问题在于,我们过分推崇勤奋这一做法。我们已经从赞扬努力演变成将其视为终极目标。我们教导了一代孩子,让他们认为自身价值主要由工作态度来定义。我们忘记提醒他们,努力工作并不能保证做好工作(更不用说成为好人了)。这样的做法对学生并不公平。
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首先填写问卷来评估他们的毅力程度。随后,他们被要求解决一些谜题——这些谜题实际上被特意设计成无解的。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在毅力测试中得分越高的人,就越有可能在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上持续付出。
这就是我最担心将毅力置于首位的原因:它可能促使人们固守低效的策略,而不是去开发更好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通宵达旦地学习,而不是在几天内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如果他们没有得到A,往往就会提出抗议。
当然,对成绩斤斤计较并不一定意味着这是一种特权心态。如果许多学生都在努力却仍未取得成功,这可能表明老师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教学质量差、作业量不合理、标准过于严苛或评分政策不公平。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告诉那些挑灯夜战的学生,虽然他们的B-可能没有完全反映他们的付出,但这个成绩充分说明了他们睡眠不足的状况。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们传达一个更加平衡的信息。奥运会颁发奖牌给游得最快的运动员,而不是训练最刻苦的选手,这是有原因的。真正重要的不是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由此带来的进步和表现。动力只是成就方程中的众多变量之一。能力、机会和运气也同样重要。没错,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但你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到最好。
面对令人失望的成绩,理想的反应不是抱怨自己的勤奋没有得到回报,而是思考如何才能从付出中获得更好的回报。努力并不总是答案,有时需要更聪明地工作,有时则需要转而投入其他方面。
每位教师都应该期望学生取得成功。在我的课程中,学生的评分标准包括书面作业的质量、课堂参与度、小组展示以及期末论文或考试。我明确表示,我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给出A的成绩。但这些A不是因为努力就能获得的,而是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来赢取的。
学习的真正衡量标准不是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而是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